4-5 所谓的「从军慰安妇」不存在吗?

显示「慰安妇」「慰安所」等词汇被使用的日军和外务省文件

要求将「从军慰安妇」一词从教科书中删除的理由之一是,「从军慰安妇」这一词“本身不存在”、“从军”一词是“指军属的身份”,所以不合适(藤岗信胜“致文部大臣的公开信”)。

 

但是果真如此吗?当时,虽然日军最开始把她们称作是“女招待”、“慰安所女服务员”等,但是最常见的还是「慰安妇」。她们呆的地方被称为“慰安所”、“军队慰安所”。

 

「从军慰安妇」一词,开始使用于该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千田夏光的《从军慰安妇》(初版是1973年),之后被广泛使用。因为用“从军”一词来形容无论日军到哪儿都会被带去的状况正合适。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专门研究战争责任问题的人们提出了批判,指出“从军”一词包含有女性自愿的含义,还有“慰安”一词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提出质疑说妇女们是被强行拉去作为性对象,是强制性性犯罪行为的受害者,绝对不是“慰安”,该词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词语。因此开始使用“性奴隶”、“(军用)性奴隶”的说法来代替“慰安妇”一词。

 

另一方面,虽然与实际情况不同,但是在历史上是被那样称呼的是一个事实,也许可以说将日军具有欺骗性的那种说法作为历史事实记录下来是必要的。因此只是隐去了“从军”一词,并且为了突出其主体,使用“日军慰安妇”一词的情况越来越多。

 

显示「慰安妇」、「慰安所」等词汇被使用的日军和外务省文件

但是也不能说“从军慰安妇”的说法是错误的,稍微调查一下就能明白,“从军”并不包含“军属”的意思。还有,从“从军看护妇”、“从军记者”、“从军作家”等例子来看,其中也有因为征用而被强行召集的人,所以主张该词有“自愿性”是不成立的。它是指虽不是军队本身但跟随着军队移动的人们,也可以说“从军慰安妇”的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关于这一点笔者的观点可能稍有分歧)

 

因为当时没这样的词汇,所以不应该使用,如果这样的话就无法撰写历史了。比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护宪运动、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幕潘体制、绳文时代、弥生时代为代表的历史上使用的很多词汇,不用说都是后来创造出来的。

 

千田夏光《从军慰安妇》(讲谈社文库版、1984年)

因为当时没有“从军慰安妇”的说法,所以那样的东西不存在、不要写进教科书之类的意见是完全不懂历史、让人贻笑大方的论调。

 

目次